编者按: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记录。作为先辈们实践经验、创造成就和文明进步的贮藏库,历史将给新世纪提供丰富的借鉴和启迪。
在人类即将进入新的千年之际,我们有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顾过去的文明成果,以激发国人的奋斗精神和迈向新世纪的信心。为此,本报国际部策划了《千年·回顾与展望》系列文章,从今天起推出。这些文章将从本世纪初开始系统地回顾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公元1096年,在教皇乌尔班二世的煽动下,十字军骑士一路攻城掠地,向小亚细亚挺进,开始了第一东侵,由此拉开长达200年的十字军运动的序幕。
亚欧大陆内新月形地带的四大文明板块形成的文明格局,是人类社会最高级别的成就。在远东,中华文明刚刚踏入成熟且内敛的后帝国时期,其璀璨的文化,先进的、不断创新的技术,源源供应世界,但其地缘政治地图是破碎的,金、辽、夏等少数民族国家已形成虎视眈眈的战略包抄格局。在近东,拜占庭帝国处于文化灿烂的后帝国时期,在遭到土耳其人围攻之后,东罗马皇帝亚历克塞二世向罗马教廷求救,希望西方能出兵解围。在中东,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在帝国的分解中,时而强大,时而孱弱。来自亚洲的土耳其人的加入,使这一社会再度复苏,进而发生了夺取耶路撒冷的事件。
十字军运动是欧洲社会复兴已启动的结果而非它的导因。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动力成为十字军运动的发动机。自加洛林王朝崩溃后,欧洲基本上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最为有利的是,外部的、来自大草原的游牧民族的打击,在这个时期都停止了──那些毁灭西罗马帝国的日尔曼人在中欧定居下来,逐渐接受了罗马文化的洗礼;而匈奴人则在匈牙利平原落脚,并在这个时候接受了基督教的仪式,放弃了过去游击的掳掠性生活方式;曾经强盛一时的阿拉伯帝国在东方被拜占庭帝国这座屏障挡住了。外部压力的减缓为其创造了休养生息的黄金时期。
未被人注意的是,欧洲社会内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得如此缓慢以致于须用世纪目光才能发现:在经过了数个世纪的蛮族践踏、教会统治以及政治分裂之后,欧洲出现了某种非常微弱的,已开始在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层面孕育潜生的文化再生欲望。
第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农业领域,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仍然是由于技术的改进和农耕制的改变──三圃制取代了二圃制,加上从中国传来的水磨及马用挽具的推广,农业生产率提高了近一倍。这些与商业、人口等因素汇合,形成相互推波助澜的良性的螺旋上升趋势。
商业扩张又与人口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密切相联。前者提供了一个日益扩大的市场,后者则使农业产品的剩余成为可能。伴随着人口增加及商业扩张,地理扩张便成为必然。无地的农民开始涌向荒野,开垦新的土地。到12世纪,西欧的荒地尽为开垦──正是西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一波又一波的殖民运动。殖民运动最早出现在欧洲内部,但到了十一世纪后期,则开始转向欧洲外部,比如小亚细亚的丰沃土地。除了古老的地中海贸易中心,还出现了波罗的海贸易中心——而这个新的贸易中心正是欧洲社会内部发生一系列尽管迟缓却极为深刻变化的外在显现。它是城市及手工业发展的产物,主要经营大众性必需品,与地中海主要经营高档消费品有本质区别。
欧洲的商业繁荣以及逐渐脱离传统贸易是由于城市的兴起及城市经济的发展。13世纪米兰、威尼斯这两个城市人口在20万左右,其他如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热那亚、巴黎人口也各有10万之多。正是人口增长及随后有组织的市场和货币经济的扩张使产生了封建社会的那些基本要素发生了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力逐步流动起来。农民的束缚性减弱,庄园经济逐步解体。货币在经济政治生活中越来越利于市场的进化。手工业者集中到城市,由为领主贵族和自家生活需要而生产,变成为市场而生产。这时的城市是生产性质的,与过去的那种行政的消费性城市有本质的不同。
一系列的变化使一些制度和行业被创造或复兴了。在这些制度变革中最初居于领先地位的是意大利诸城市,他们长期支配着地中海的贸易,从而享有最大的市场。他们发明了作为委托制和合伙制的契约协定。得到发展的还有银行存款业务、保险业和集市。所有这些都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贸易风险,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所有的这些经济、人口扩张,自然引发了地理大扩张──十字军运动就成为这一驱动的结果。由此构成了千年初三百年的所谓中世纪盛世。
意大利尤其是热那亚的商人一直垄断着地中海贸易。波罗的海贸易中心则由于汉莎同盟的出现而开始兴盛。法国的香槟集市将两大贸易区联系起来,形成意大利、法国、德国大三角经济区。这一经济区实际上已拥有了自己的边缘区:对西欧北欧经济区来说,进口手工业品、出口原材料的东欧成为其经济半附庸,后者的出口物不能支撑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反而壮大了它的农奴制度;对南欧经济区来说,拜占庭处于经济半附庸地步。
地理的扩张即拥有殖民地,但它与几百年后在美洲或其他地区的殖民地有些不同,主要是用来开发更多的土地,安置过剩的人口,虽然扩张的动力已异于过去的时代,但追求的目标却还是旧的。扩张的方向十分自然地瞄向了被视为黄金遍地的小亚细亚半岛。意大利的商人、法国的农民成为急先锋。1204年,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在洗劫了拜占庭之后,建立了一个拉丁帝国,接着又建立了一个耶路撒冷王国,这个王国控制罗兹岛和塞浦路斯岛一直到15世纪末。
十字军运动的中止,并非仅仅由于军事上一次次失败之故。从经济上来说,是由于黄金的外流以及技术改进跟不上发展导致的一次经济大收缩。十字军运动之后,地中海贸易的重要性日见丧失,而波罗的海贸易则取而代之。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是贸易的品种:即波罗的海贸易是大众性的消费品,一直与社会经济活动关联,同时它还拥有东欧这一边缘区作为经济附庸──正是如此,法国、英国等西北欧国家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从来没有丧失动力。到十五世纪,寻找黄金和新航线的探险者,能够开辟殖民地,沿循了十字军的扩张路线,只是做了放大而已。
十字军运动使混乱的西欧产生了一种团结精神,加速了民族国家的成长。民族国家的观念,逐渐取教皇至上的观念而代之。法兰西、英格兰开始变为一个巨强;西班牙在反对摩尔人的战争中,变成了大国。
另一个结果是,教会原想借助十字军运动达到对内统一、对外扩张的目标。然而相反,教会权威一落千丈:欧洲人发现教会属于过去的那个昏蒙的世界,而自己已身置一个新的纪元,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作为文明再生的动力,于是一个结果应运而生: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运动正是欧洲人发现现实文化的腐朽而转向了过去。实际上这是一次自我批判后的文化自省,最后借助古典文化的光辉,折射出崛起动力的智慧。
这一运动,是以宗教为感召的,内部却是西方社会在经过多个世纪衰落后试图复兴的一次自然冲动。这次失败的扩张使西方发现自己鄙陋的文化、落后的经济和军事,根本无法征服正处于鼎盛的亚洲几大文明,遂转入了文化的内省和经济大发展时期,并为下一次扩张开始了漫长的准备。失败的十字军运动可以看作是西方扩张的一次试剑。
图为十字军在耶路撒冷耶稣墓入口的柱子上刻的十字。